查看原文
其他

这10位“最美职工”告诉你什么是“工匠精神”!

2016-04-30 国资小新



他们是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一线技术工人,

他们是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大国工匠”,

他们是亿万普通劳动者的杰出代表,

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践行者。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通过中央文明网向全社会正式发布2016年10位“最美职工”榜单。

高凤林:为火箭安“心”的人



焊接并不是多难的技术,但为火箭的发动机做焊接,就不是常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安“心”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1980年技校毕业后,高凤林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30多年,他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20多项。


顾秋亮:深海“蛟龙”守护者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胡双钱:35年零差错的背后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正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35年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宁允展:高铁上的中国精度




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转向架上有个“定位臂”,是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这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的“定位臂”,一度成为高速动车组试制初期困扰转向架制造的巨大难题。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宁允展的工作,就是确保这个间隙小于0.05毫米。他的身份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高铁首席研磨师。他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被同行称为“鼻祖”。


周东红:捞纸匠用生命赓续传统



常年与水打交道,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持手感也要把一双赤裸的手伸入冰冷的山泉水中;每天弯腰、转身、跨步,把一套动作重复上千遍……这就是周东红的工作状态,一位干了30个年头的普通捞纸工人。


周动红捞的不是普通的纸,宣纸。宣纸生产中,捞纸是最为重要的工序,技术含量非常高,要求捞纸工既要吃苦耐劳,又要心灵手巧。两位师傅站在水泥铸就的纸槽两头,面对着一纸槽的宣纸浆水,共同抄起纸帘,在水里打捞纸浆,一分钟至少两个来回,在抬手、弯腰、转步中将游离在槽里的纸浆抄捞出有形的纸张来,而且厚度均匀,每刀纸(100张)的重量误差仅为±2克,并要求无瑕疵。


管延安:深海钳工专注筑梦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工程采用世界最高标准,设计、施工难度和挑战均为世界之最,被誉为“超级工程”。


在这个超级工程中,有位普通的钳工大显身手,成为劳务之星。他就是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负责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安装等相关作业。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


因为精湛的操作技艺,管延安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这第一人的名头,来自锲而不舍的磨练也来自发自内心的兴趣。


方文墨:打磨“飞鲨”零件的80后



方文墨,在徒弟眼中,他是钳工界奇才;在妻子眼中,他是个浪漫的胖子。在今年“9•3”阅兵的装备中,飞过天安门的5架歼-15中的不少核心零件,是方文墨和他的班组做出来的。


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很多零件都可以自动化生产了,但是有的战机零件因为数量少、加工精度高、难度大,仍需要手工打磨。


中航工业沈飞公司高级技师方文墨是沈飞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能手工加工只有头发丝1/25精度的高难度零件,是国产新型隐形战机和航母舰载机的幕后功臣。


卢仁峰:独臂焊侠演绎军工情怀 



他36年如一日,用一只手坚守在平凡的焊接岗位上,练就了卓然不凡的绝技;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个个焊接技术上的难题;他用自己执着的追求和无悔的焊花情,演绎了一名军工战士立志、成长、成才、奉献的“最美”人生,他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大成装备公司焊工高级技师——卢仁峰。


潘玉华:军工绣娘



9•3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是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而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完成这项工作的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


潘玉华所在的军工研究所承担着捍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重任。这一次,她要做的是一种叫做植柱的工艺。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一千多次重复却要保证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设计师陈林告诉我们,正是潘玉华的这一手绝活为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耿家盛:30年铸就“全能”机床工



耿家盛,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工学校油漆专业,同年秋进入昆明铣床厂。1984年,酷爱机械加工技术的耿家盛调入昆明重机厂,他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他爱护机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勤保养、勤加油,确保机床磨损最小,性能最优;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接形状“刁钻古怪”的零件加工;他善于根据不同零件的材料选用不同的刀具,并用刀具角度控制切屑的温度、速度、形状、长短和流向;他经常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一天能“苦”上百个工时;他能在电脑上用CAD软件绘图,能根据图纸编制科学高效的加工工艺。


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美丽



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80后年轻人,也有面临退休的老工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品格:坚守高尚的职业理想,秉持对事业、国家的忠诚与责任,用双手践行“工匠精神”、成就事业和梦想,用真实的人生经历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谛。


“国家幸福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幸福!”“最美职工”们的真情讲述,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为“最美职工”颁奖的著名农民工劳模贾向东认为,对于这10位一线职工来说,学历、名誉、地位、收入已经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是他们自觉的追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


内容来源:工人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